您当前的位置:虫害防治 > 灭杀蟑螂 |
“蟑螂” 分为 “两大类” |
发布时间:2023-07-05 浏览量: 来源:卓安有害生物防治 分享到: |
蟑螂食性杂,昼伏夜出,喜缝隙、潮湿、热源的环境,耐饥不耐渴。 蟑螂不仅自身携带了非常多的有害病毒和细菌,会引发哮喘等多种疾病。 还可引起食物中毒,传播肝炎、痢疾、伤寒等疾病,还会造成过敏。 同时也会啃咬衣物,书本,纸箱,食物等。 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,已知种类约达5000余种 蟑螂分为两类:野栖类、家栖类 野栖类:占绝大多数,生活于植物草丛,枯枝落叶堆,碎石子下。 家栖类: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家栖类,是我们研究防治的对象,但种类并不多,约占0.5%。主要属于蜚蠊科、姬蠊科和折翅蠊科,我国已知有14种。 蜚蠊科有以下9种东方蜚蠊、丽郝氏蠊、斑蠊、美洲大蠊、澳洲大蠊、褐斑大蠊、淡赤褐蠊、黑胸大蠊、日本大蠊。 姬蠊科有以下4种德国小蠊、广泛小蠊、拟德国小蠊、京都小蠊。 折翅蠊科只有1种蔗蠊 目前我们国内在家庭、宾馆、酒店、餐馆等场所发现的蟑螂主要有这几种。 黑胸大蠊、美洲大蠊(大蟑螂)、德国小蠊(小蟑螂)、澳洲大蠊。 01黑胸大蠊 一般呈黑褐色,有油状光泽,体长20~30毫米,与褐色大蠊接近。翅发达,雌雄的都超出腹端。 胸部:前胸背板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,表面平滑,中部稍隆起。前、后翅均超过腹部末端,前翅黑色或黑褐色,具光泽。 02美洲大蠊 是室内最大的蟑螂,一般体积27~40毫米,但也有较小或更大的个体。雌虫和雄虫约等大,但雌虫较为肥胖,体呈红褐色。胸部:前胸背板淡褐色,前缘有“T”型淡黄色斑,中部有两个赤褐至黑褐色大斑,前半部分离,后半部相连,形似“蝶形斑”。 其后缘中部向后延伸出一个“小尾巴” 。翅较发达,雄虫翅远超腹端,雌虫则稍超过。 美洲大蠊是“小强”家族(蜚蠊科)中体积最大的一类,触角长,是蜚蠊科里面唯一科学证实可以入药的品种。 03德国小蠊 小型种,室内体型最小蟑螂,体长10~15mm,雄狭长,雌宽短,淡褐色,雌虫较雄虫色深。 胸部:前胸背板淡褐色,近梯形,中央有两条黑褐色纵纹,纵纹宽度小于纵纹间距。翅发达,超过腹部末端。前足股节前下缘刺式A3型。 德国小蠊俗称油婆子,适应性最强,分布最广,在我国甚至全世界,都是重要的家栖卫生害虫。 德国小蠊的繁殖最快,危害也是最严重的,而且德国小蠊对有些蟑螂药已经产生抗性,药物对它来说没有一点效果, 德国小蠊也是蟑螂中最难灭除的一种,毕竟是被外界称为真正的“小强”。 04澳洲大蠊 大型种,成虫体长24~35mm,比美洲大蠊略小。赤褐色,俗称红蟑螂。 胸部:前胸背板淡黄色,中部有两个近圆形黑色大斑,前半部相连,后半部分离,似“蝶形” 。翅发达,超过腹部末端;前翅前缘域淡黄色。 目前全球公认的最好用的蟑螂药是杀蟑胶饵。 灭蟑工作是持久战,只要世界上还有蟑螂,我们就一日不可懈怠。如果您有灭蟑螂需要,欢迎点击在线客服或致电18123818006,卓安有害生物防治,您身边的灭蟑专家。 |
—————— 相 关 文 章 —————— |